2008年12月18日 星期四

記者之眼》台灣咖啡節 只剩活動少內涵

台灣咖啡節舉辦了6年,以雲林縣古坑鄉華山地區為主場地,開拓尋找咖啡原鄉、重塑兼容咖啡產業文化的新地標,曾創造出精彩的產業特色,近幾年則顯得有些落寞;我認為,台灣咖啡節近兩年走山、海結盟,業者和政府應透過公共建設、產業結盟、文史生態內涵,以創意開創更多吸引力,建立台灣咖啡節的獨特風格。

台灣咖啡節舉辦,源於民國90年納莉、桃芝颱風重創古坑華山地區後,當時擔任古坑鄉長的謝淑亞提出以咖啡樹替代檳榔樹的構想。

她告訴我,古坑荷苞山是荷蘭人引進咖啡樹種植的原鄉,「用咖啡樹替代檳榔樹,可以創造更高經濟價值」;原生於古坑的咖啡,在業者積極投入、努力研發,走出特有的風味。

除廣植咖啡樹,縣府與農委會也積極整治華山水利、興修步道,那幾年,我因習於休假日在華山步道健行、登山,感受華山景觀變化和便利。

台灣咖啡節在2003年一炮而紅,主要原因是全新題材,與訴求追尋咖啡原鄉的創意,加上業者對咖啡口味、產製、包裝、行銷、教學的投入與創意,尤其闢建華山文學步道,為地方產業結合文學、歷史與景觀,創造了不凡產值。

這一段努力過程,令我深深動容。每次走在文學步道上,不只喜愛看著鏤刻在巨石上的名家短詩、短文,也常細數石碑上的雲林文學史有那些當代文壇巨擘,文學步道景觀之美,更帶給我豐厚而溫潤的文史情感。

今年台灣咖啡節前天開幕,看到的似乎只是活動,沒有過去與整個華山產業、景觀密切的結合;我深深覺得可惜了!

從文學步道沿著科角溪往上走,周圍雜草叢生,文學巨石似乎也因苔蘚、雜草而失去光彩;環山步道的幾家景觀咖啡庭院,也像往常一樣,似乎與山下熱鬧的台灣咖啡節,沒有特別關係。

縣府、中央財政不佳,現任鄉長林慧如只能辛苦掙錢籌辦每年的台灣咖啡節,延續咖啡為地方帶來的豐厚資產。如今,大環境不好,古坑鄉和華山地區更該把握「台灣咖啡節」6年來奠下的基礎。

約一個月的活動,更是咖啡產業、店家、民宿、餐飲、觀光甚至是劍湖山世界、北港朝天宮等相關事業「異業結盟」的最佳時機,如果台灣咖啡節商機、新鮮感、創意或內涵消逝,想重振風光,一切就難了!

【2008/12/08 聯合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