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18日 星期五

大倫氣球 為台灣爭口氣

大倫氣球工業總經理游善伯在產品外包裝箱上,印製中華民國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成功反制大陸仿冒品的低價競爭。
記者宋健生╱攝影
企業像人生,高潮迭起,也可能一度落魄;有風光的台前戲碼,也有漏網的珍貴畫面。本報推出「企業創新」專區,為讀者捕捉企業生命的精彩波光。
 
五彩繽紛的氣球,為人們製造歡樂的氣氛。台灣碩果僅存的氣球專業製造工廠─大倫氣球工業,面對同業紛紛關廠轉行、大陸仿冒低價競爭,在台中縣神岡鄉的一隅,默默打拚了48年。
行銷120國 設觀光工廠
要不是今年初在經濟部輔導下、成立了國內第一座氣球觀光工廠,大倫可能依舊默默無聞,就像帶給人們歡笑的小丑,少有人知道面具下的真實面目。
走過近半個世紀,大倫如今已進入第三代接班,有員工70餘人,平均每天生產200多萬顆各式氣球,行銷全球120多國,年營業額近2億元。這家中小企業平凡的背後,有一段甥、舅相互扶持的感人故事。
大倫現任總經理游善伯承接父親游榮昌的棒子,但公司創辦人卻是他的舅公呂梧桐。經營期貨生意起家的呂梧桐,原為豐原、神岡一帶的商賈,在地方頗有實力。民國49年,看好氣球加工製造業的前景,呂梧桐創辦了大倫的前身「天倫化工」,主要生產橡膠玩具氣球。因不諳經營,天倫成立三年發生虧損,呂梧桐找上在花蓮經營五金事業的外甥游榮昌幫忙。
游善伯回憶「阿公很早就過世了,幸好舅公經常拿錢資助阮老爸,日子才過得下去」。也因這個原因,儘管五金生意做得不錯,游榮昌仍義無反顧,將生意交給老婆,隻身到台中幫忙。
游榮昌接手將公司更名為「大倫」,並從原料成本控管切入。氣球的原料是橡膠,游榮昌趁橡膠便宜時大量採購,以降低成本,一旦遇到缺料,大倫得以確保生產不致中斷,甚至還出現同業跟大倫調貨的情況。
公司管理方面,游榮昌答應客戶的交貨時間,絕不拖延,他並承諾,公司沒賺錢前絕不領薪水,因為這份堅持而贏得員工信任,大家同舟共濟,很快的在兩年內轉虧為盈。
70年代是大倫全盛時期,工廠員工有150餘人,剛退伍的游善伯此時回來幫忙,從送公文、寄信件及接電話做起,經過不斷摸索,很快成為業務員。
強化品牌 提升生產力
當時大倫的產品以外銷為主,為方便客戶下單,游善伯開出出全台第一本氣球產品目錄,他把大倫生產的各種氣球都拍成照片、作成目錄,每一頁都印上大倫的「兔子」Logo,強化品牌形象。
好景不常,潭子加工出口區成立後,由於環境與待遇都比氣球工廠好,員工紛紛跳槽,中部原有20多家氣球工廠接連關門,最後只剩大倫一家存活下來。游善伯分析,大倫存活的關鍵,在於父親很早就推動機械化生產,也由於初期運轉並不順暢,進而讓父親投入設備研發,帶動大倫產能倍數成長。
大倫在氣球商品的色澤、大小、款式、材質、功能等,一直推陳出新,連周邊的配件都很注意。例如提供標準化的商品包裝,讓每一包都是同等價值,以增加購買慾望及數量,甚至幫店家設計好看板及展示架,以增加產品曝光率。
游善伯說:「父親雖然只有國小畢業,可是博士不見得贏他。」當時游榮昌和老師傅硬是拆開機器,在工廠的角落慢慢研究,最後竟無師自通,研發出一套自動離膜分色系統。游善伯說,進口的機器原本沾乳膠一次只能上兩種顏色,父親發明的機器可同時上四色、甚至八色;原本要好幾道程序、花二、三天才能完成,結果當天就能出貨,節省不少成本,也提高市場競爭力。
孤鳥出擊 奮力向前飛
四年前游善伯接棒,第三代也陸續進入公司服務,包括學服裝設計的女兒游琬渝,推廣觀光工廠;學土木的長子游士毅則負責業務行銷。至於呂家的第三代,哥哥呂俊廷擔任廠長,弟弟呂耀州主導配方技術。
早期台灣外銷全靠貿易商接單,氣球工廠只能淪落削價競爭的下場,游善伯擔任業務時,決定化被動為主動,雖然英文不輪轉,仍提著一只皮箱,到處參加國內外展覽。
這幾年游善伯帶著女兒到國外參展,為了省錢,搭飛機坐經濟艙、住民宿,早上出門前,還在民宿打包好午餐,搭地鐵到展覽會場。
更誇張的是,展覽結束後,父女倆就以速食果腹,游琬渝好幾次提議吃頓大餐慰勞一下,總是被父親瞪白眼。游琬渝每次回想起來,眼睛就發酸。
游琬渝記得有一回跟父親到國外參展,發現大陸仿冒問題嚴重,心想:「阿公留給爸爸的財產,下半輩子都用不完,我幹嘛這麼辛苦!」可是再想想有那麼多員工在打拚,這是無法逃避的社會責任。
若說大倫是台灣氣球產業僅存的「孤鳥」,一點也不為過。這隻孤鳥48年來始終堅持自己的方向,奮力揮動翅膀,在氣球產業的天空上翱翔,尋找到另一片寬闊的藍海。
【2008/07/14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