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最新一期日本「經濟學人」周刊報導,要日本人承認日本雖是經濟大國,卻也已是貧窮大國的事實,日本舉國上下向來不承認日本有貧窮,將貧窮淡化為差距,甚至根本忘記貧窮這回事,但金融危機凸顯這個問題,日本不宜再自欺欺人。 貧窮問題在1990年代開始加深。在泡沫化以後的長期經濟低迷中,政府為了舒活企業,逐步放寬對解雇的限制,許多企業於是把正規雇用改變成非正規、約聘式雇用,也就是日文所謂「派遣人員」。2007年,派遣人員已達1,890萬人,占日本勞動力三分之一以上。同時,國家財政重建的論調高唱入雲,社會安全保障的經濟漸被削奪,本來已經不健全的社會安全網由此益趨脆弱。 愈來愈多擔當家庭支柱的男性淪為派遣人員,一旦從派遣再陷入失業,下場就是街友。日本的派遣工人有事做才有工資,而且大多數沒有保險,有保險者,理賠條件極苛,只有兩成人有幸拿到。他們也住不起房子,日本很少廉租房,無屋者不露宿街頭,只有當「網咖難民」。 失業者可以向厚生勞動省求助,但通常難獲回音。日本從1960和1970年代成為工業大國,以沒貧民的中產階級社會自視,一般人賤視貧民,認為貧窮全因懶惰,政府同情更少。 貧窮不單是經濟問題,也是政治問題,日本有些律師、工會和街友在2007年成立「反貧窮網」,今年1月,500多名失業者在東京日比谷公園紮營,和厚生勞動省打對台。 【2009/05/13 經濟日報】 |
最新一期巴隆金融周刊報導,太陽能板廠商去年享有高達90%的利潤率,今年重大利空匯集,太陽能廠商的好日子結束了,黑夜降臨了。
一年前,太陽能電池用的矽晶每公斤現貨價高達450美元,現在接近100美元就買得到,如果再等一個月,價格可能更便宜。去年廠商的利潤率高達90%,刺激全球廠商擴產,新產能不斷開出,卻碰到政府鼓勵縮水、油價下跌、世界金融風暴,以及太陽能板終端需求減少等不利因素。
太陽能廠商和投資人必須調整商業模式,應付嚴重到超出想像的供應過剩,中國大陸和美國政府的新補貼有助於中國苦苦掙扎的太陽能光電產業,價格下降有助於刺激銷售量。問題是太陽能廠商最後會變成高獲利的英特爾,還是慘賠的記憶體晶片廠商。
矽晶降價求生 威脅薄膜市場
用記憶體來比喻太陽能板似乎再適當不過,原本成本較低的薄膜太陽能板似乎可以熬過過剩的傷害,現在矽晶太陽能板似乎可能跌到極低的水準,甚至奪取低成本薄膜太陽能板廠商的市場,使薄膜廠商難以生存。
薄膜太陽能板的主要賣點是減少使用矽晶材料達97%,現在矽晶降價,若干太陽能板產品的價格,跌到比美國第一太陽能(First Solar)與能源轉換(Energy Conversion Devices)兩家薄膜廠商的產品還便宜,第一太陽能的毛利率和本益比22的股價似乎註定會下跌。
德國2003年補貼太陽能設備帶動世界太陽能熱潮,西班牙去年推出類似政策,引發建商搶購太陽能板、太陽能板廠商搶購矽晶,以致模組廠商北京英利綠能的矽晶合約價三年上漲四倍。廠商每公斤生產成本30到40美元,現貨價卻高達450美元,利潤率高達90%,歐美矽晶廠商都大賺特賺,連後起之秀的中國協鑫矽業毛利率都高達75%。
擴產減少成本 恐也拉低利潤
第一太陽能在西班牙太陽能熱潮中頗有獲利,但現在矽晶原料價格跌向每公斤50美元,侵蝕該公司的主要優勢,該公司的因應之道是加倍擴產,以便降低成本。
但這種策略可能造成過剩,導致第一太陽能的利潤率和股價下跌。
從矽晶新產能開出的時程來看,今年太陽能矽晶供應可能比需求多出50%,明年可能多出75%,未來五年裡,廠商計劃把產能從目前的10萬噸擴增為20萬噸,有助於把太陽能發電成本降到和火力發電一樣低,卻也會拉低太陽能產業的利潤率。